Search

與逝者親友同行追憶生命 頌禮司:喪禮係一份禮物

  • Share this:

心悅是一間殮葬商的生命頌禮司,工作除了協助逝者家屬策劃喪禮,在喪禮的過程中透過家屬所想的儀式為離去的生命頌禮,追憶生命,「喺過程睇佢哋(家屬)需要係咩,然後我哋有咩方法彰顯到離開咗生命嘅故事,然後可以令到呢個家庭延續佢嘅愛,同時抒發傷感。」

「生命頌禮就係Life Celebration,生命其實好值得去慶祝,生前可以慶祝,死後又可以慶祝。」一條生命離去,總有人會感到傷痛,有甚麼好慶祝的地方?心悅說,喪禮有笑,也可以有淚,「笑嘅地方係,我曾經同佢有一啲好深刻嘅回憶,可能係生活好瑣碎嘅片段都可以,籍住分享,其實大家都慶祝,曾經我同呢個人走過呢啲路,今日佢走到盡到啦,我們回想嘅時候,曾經相處都有值得高興嘅事。」

因此除了替喪禮張羅外,心悅很多時也會與家屬談到逝者的故事。「其實喺傾談嘅過程,好多時家人都係回顧緊佢嘅生命,當然回顧中有落淚、有不捨得,但對佢哋嚟講係抒發咗好多好混亂嘅感受,而將佢哋嘅焦點,從處理喪禮搬到,其實我哋都要處理你嘅感受。」心悅指她的工作是協助處理喪禮的實務工作,但情緒上就需要家屬自己處理,「但喺過程中我哋會陪住你。」

人生中有喜恕哀樂,因此家屬回顧逝者生命時,都不會只得快樂的回憶,「(家屬)都可以講佢唔好嘅嘢,但今日唔好嘅嘢,其實係一個轉化,當我們再提嘅時候,其實都可以放低。」因此她的工作經常提到「道愛、道謝、道歉、道別」,就是希望在最後一刻送別的時候,去為親人做一個最完滿的送別。

心悅認為在送別時道歉很重要,因為在最後一次面對那人時,如果都未放下,之後要處理的時間會再漫長多一點。她也明白不是每件事都很容易放下,但重點是要顧及情緒,「情緒從無得到正視,主要係成個社會文化問題,因為情緒係大家很怕的一件事。」

因此她覺得透過喪禮,親友可以一起去擁抱與分享情緒,也藉此告訴對方,「你有嘅情緒我都有,同埋你有情緒、你喊緊嗰陣,你唔係自己一個孤伶伶咁喊,我喺你側邊,你有我,我又有你。」

喪禮中有很多集俗與儀式其實也充滿心思,但心悅指若參加者忽視了背後的意義就會令環節流於表面,她以吉儀為例,指內裏硬幣原本是感謝親友來喪禮,給對方乘車走,糖果則是希望對方在送別的難過有一點甜,但很多人會說要盡快用盡那硬幣及糖果,像是很害怕如把它們帶回家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其實都幾得意,呢個原本係用嚟多謝你,同埋令你有啲開心,但最後演變出嚟係不可以帶返屋企。」

心悅指死亡經常都會有這種渲染,也令她反思死亡是否真的如此壞。「死亡固然唔係我哋想面對嘅嘢,因為分離嘅痛真係好痛,但死亡裏嘅祝福唔係消失咗,個祝福就係有個家人過身,我哋去團聚去表達對佢嘅愛,我哋要好好送別佢,我哋仍是一家人。」

她形容生命頌禮是一份禮物,而送一份好的禮物不一定要高級的安排,「嗰種好唔係要外表好,而係全家人好真,可以好真咁覺得佢唔好,可以好真咁唔捨得佢,呢啲係好感動。」她認為一個喪禮沒有人的真實情感是不行的,「死亡唔一定只有黑色,唔一定只有白色,都可以好溫暖。」

香港教育大學(教大)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與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華永會)共同舉辦大型生命教育項目「終‧生‧大事」,其中「『回想生命的喜悅』生命教育多媒體創作比賽」正徵集相關照片及微電影,期望參加者在創作過程中,能重新思想生活中快樂的片段。比賽附設免費公開講座,由專家就生命教育作分享,並由專業拍攝團隊分享攝影及拍照的入門技巧。


Tags:

About author
生活在繁忙的香港,難免忽略身邊人和事;在繁榮背後,七百萬香港人各自為生活打拼;在人生旅程中,編織出不同的生命故事。追尋夢想,還是向現實低頭?堅守傳統,能否敵過時代巨輪?遭逢巨變,才懂平淡是福?無論故事如何,都是獨一無二。《港。故》每周專題,為你送上不一樣的香港故事,請即訂閱《港。故》! This is a channel talking about Hong Kong people's stories. Please subscribe us to know more about Hong Kong people's life! We are also available on Facebook, IG and Telegram with the name 'oncckonggu'. Your support is highly appreciated!
View all posts